本页是<虞山公园旅游景区>介绍页面,非官方站点,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信息

虞山公园旅游景区

阅读:3 页面更新时间:2016-08-05 10:41
单位介绍

虞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沙家浜畔、阳澄湖边。其东南端伸入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常熟市,西南方与尚湖相依,湖光山色,相映生辉,素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称。有宝岩生态观光园,剑门,维摩山庄等旅游景点。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湖风景区的重要景区之一;1989年3月,经国家计委、林业部批准为森林公园。虞山是全国闻名的常熟胜景,古称乌目山。虞山高峰海拔263米,全山分布大小断层300多处。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分辛峰、维摩、兴福、剑门、宝岩五个游览区。公园自然景观多崖、洞、泉、林。有剑门奇石、拂水晴岩、拂水双桥、常熟田、老石洞、小石洞、秦波涧、桃源涧、兴福桂栗林、宝岩杨梅林、桂香园桂林等。人文景观多寺、台、亭、墓。有齐梁兴福寺、南宋维摩寺(今扩建为维摩山庄)、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南宋辛峰亭。商周以来的名人冢墓,有商末仲雍墓、春秋言子墓、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墓、清代文坛宗师钱谦益墓及其妾才女柳如是墓、抗清名臣瞿式耜墓、"画圣"王石谷墓、两朝帝师翁同龢墓、小说家曾朴墓等。名人墓众多,是常熟胜迹的一大特色,标志着常熟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与辉煌。兴福景区在虞山北麓幽谷深处,以千年古刹兴福禅寺为中心,"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路愈深,林愈密,景愈幽,山岚萦绕,古木参天,岩谷奇秀,修竹如海。破山寺初建于齐,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改名为兴福寺。古寺依山为宫,建筑浩瀚,景色雅秀,浓荫披被。寺内有大雄宝殿、救虎阁、空心潭等20多处。"破山清晓"为虞山十八景之一。兴福古寺系江南著名古刹,又名破山寺,始建于南齐,位于虞山北麓中部幽谷间。因殿后有巨石、突起如牛,石纹暴出,左看如"兴",右看似"福",遂有兴福寺之称。寺前古木参天,巨涧横贯,且多碑记,唐代即已声名大振。寺内有印心石屋、君子泉、救虎阁、空心潭等名胜古迹。景区内有降龙古涧,涧水自西山而下经寺前泻出,蜿蜒东去。四高僧墓为唐代怀达、常达,后梁彦,宋代晤恩四位高僧墓地。联珠洞位于兴福寺后山一里许半山腰,洞宽三丈,深五丈,可容四、五十人,在虞山诸石屋中为大者。洞顶有一桌面大的穿孔,藉以透光,山泉由顶孔流入,纷洒如联珠。联珠洞由此得名。景区内还有晶体艺术馆、盆景园、古树群等景点,并配有饭店、素菜馆、停车场、茶馆、露天茶座等服务设施。兴福景区是江苏虞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景区之一。剑门,在虞山中部高处,高度为海拔261米,以石景著称。"绝壁云扶将堕石",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了悬崖凌空的剑门奇景。从南坡拾级而上,山势险峻,长约五百余米,笔直如鞭,古称"霸王鞭"。山道崎岖,既陡又狭,足下深谷幽险,举目怪石凌空,使人有蜀道难之感。剑门有雄伟奇特的峭壁石垒,有迷朔深谷的险坡,有高悬欲坠的巨石。剑门状如刀劈,从上俯视,幽谷深邃,从下仰望,天成一线,这就是"剑门奇石"。相传吴王夫差在此试剑,将石一剑劈开,形成洞开一线的两扇石门。清康熙御题"烟岚高旷"四字和玉玺镌刻在剑门巨石上。剑门下亦有明清时代的名人石刻群,"青云得路"、"仰止"、"观止"、"去思石"等。山道逶迤迂回,沿路洞穴连生。剑门顶端左侧建"剑阁"一座,从剑阁放眼西望,河湖交叉,阡陌纵横,常熟熟田,江南水乡自然之美,尽收眼底。我国著名画家钱松的名作《常熟田》,就是看到这里山水之美的欣然而作。剑门景区内还有拂水晴岩、齐女墓、瞿式耜墓、松风亭、藏海寺、报国院、长寿桥等重要景点,配有剑门菜馆、长寿素面店、茶馆、小商品市场等服务设施。这里自然景色美不胜收,使人留连忘返。拐过这边远远就能望见万绿丛中点点红,煞是好看。这边是大片的杨梅果园,园内种植的宝岩杨梅经过长期的改良,现有"东魁"、"桃红"、"早红"、"螳螂子"、"水晶"等16个品种。宝岩自元代起就有种植杨梅的记载,距今已有900年历史,园内有树龄百年以上杨梅树170多棵。老树高大挺拔,梅熟时节,每棵树出产杨梅80千克以上,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虞山宝岩生态观光园占地1500多亩,是国家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常熟示范区的一个项目,也是虞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个重要景区,它地处北亚热带的北缘,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背山面湖,坡面朝南,具有极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宝岩特产丰富,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高达95%,仅木本植物就有89科309种之多。园内有树龄超过百年的古杨梅树170多株,年年挂果,满树玛瑙。还有多种藤本植物及蕨类、苔藓、松蕈等低等植物。还有138种鸟类,其中有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保护鸟31种。宝岩生态观光园充分利用宝岩特有的自然及人文资源优势,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采用风景园林的艺术手法,通过林茶、果茶、林果等立体种植模式,在促进林、果、茶优质高产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一个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科普教育的场所。因此,生态观光园是集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新型观光农林业,也是经济发达地区保护环境,促进农林业持续、高效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宝岩生态观光园已建成杨梅与茶、枇杷与茶、石榴与茶、梅树与茶等果茶间作园、水杉与茶间作园。果茶、林茶间作,果树与树木能给茶树提供一个适度遮荫的良好生态环境,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从而使茶叶获得优质高产。因此,茶园中适当间作水杉、果树,不但能为茶树创造适生的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减轻茶园病虫害的发生,同时也充分利用了茶园的光解能力,使土地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实现持续、高效。宝岩生态观光园不但自然生态优越,而且人文景观也极为丰富,原有名刹宝岩寺,据记载为梁天监年间(公元502年)初建,至今已有1490年历史,文革时被毁,现正修复。园内还有曾朴墓、翁同和墓、钱谦益与柳如是墓和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墓等一批名人古墓。宝岩生态观光园也是常熟民间"看杨梅"的地方,"看杨梅"风俗相传已有900年的历史,元《琴川志》及清康熙《常熟县志》中均有记载。2002年6月15日,成功地举办了第四届宝岩杨梅节,使"到宝岩,看杨梅"的民间习俗重放异彩。2002年入园观光人数创历史新高,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门票收入65万元。维摩山庄,地处虞山中部山巅,为利用昔维摩寺遗迹于1983年兴建的园林景点。这里四围葱茏,背负峰峦,绿荫匝地,景色宜人。庄园内花木深秀,山光云影,翠林鸟鸣,环境幽胜,有望海楼、钵盂泉、葫芦泉等历史与自然名景。回廊曲折,庭院深秀,尤以登望海楼,可北望大江,东观日出,向有"维摩旭日"美称。并新增有百桂园、清心堂等园林佳景,既具传统山庄园林意境,又具天然山林泉涧野趣,成为虞山著名景点。十里虞山,游人不绝。由城内上山过辛峰亭与虞山城门门楼,西行三里许,山路渐见平坦,道旁茶园一望葱绿,不远处疏林中透出一片粉墙黛瓦、高低错落的建筑群,这便是维摩山庄。其地近虞山中部山巅,正当辛峰亭、虞山门城楼与剑门山巅之间游览主干道的中途,山庄北通石屋涧,隔路南邻山崖望湖亭,西向背负青峦,林木深秀,环境清丽。山庄自1987年建成以来,已成为以幽胜为特色、充满山林野趣的园林景点,深受各界人士青睐,成为人们寻幽探胜、观赏日出、娱乐休闲的胜地。维摩山庄系在昔日维摩寺遗址所建而得名。地处虞山中部山巅的维摩寺,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本名石屋维摩庵,因在虞山北坡的石屋涧之上,故名。至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时,右丞相兼枢密使、邑人曾怀(字钦道)奏请为功德院,孝宗赐"显亲资福禅院"额。明宣德四年(1429年)始改名"维摩寺"。因寺院布局坐西朝东,每当日出,层林尽染,景色绚丽。明嘉靖时贡生、邑人陈儒曾有"满空晴旭照山林,翠竹丹枫画可评"的诗句赞之。寺中有"望海楼",又称望江楼,回廊曲折,颇具幽趣,昔时文人雅士常结伴夜宿于此,清晨登楼观日出,云蒸霞蔚,极其壮观,向有"维摩旭日"美称,为"虞山十八景"之一。楼中昔悬有明清之际江南奇女柳如是所撰楹联:"日毂行天沦左界;地机激水卷东溟"。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景州知州、邑人屈成霖出资重修寺宇,并于寺后辟建园林,营建泉池台榭。山门悬楹联"大观江海合,杰构宋梁余",原为曾怀撰书,清末由陆懋宗重书。清咸丰十年(1860年),因太平军与清兵在虞山激战,寺毁于战火。清光绪时重建,屈氏后人亦助修望海楼等,并于楼内塑有屈成霖像,悬长联曰:"钟磐定山声,昔有白云投刺史;棂栏接海气,远持红日照维摩"。1949年建国前后,乏人管理,寺院荒芜,殿宇房屋逐渐破败。虞山有五峰,辛峰为首位于城内,峰顶辛峰亭,始建于南宋,登亭极目,山、水、城一览无遗,为虞山胜景之一始于西晋,元末张士诚据常熟后将土城改为砖城,并将虞山东南端围于城内。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御倭寇又整修扩建,清末后逐渐坍损。1994年在古城垣遗址恢复城墙百余米,并设虞山门城楼。相传为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肖统(公元591~521年)读书处,在虞山东南麓,土阜隆起为台,台上有亭,亭内正壁嵌有石刻三块,亭中置大石台一张,旁有石凳,石台正面横刻有"虞麓园记",为清道光年间倪良跃所书。读书台四周,古树蔽日,翠竹婆娑,景色雅致。昭明太子当年择此胜地选书立说遗泽后世,令人抒发怀古之幽情。

历史文化

    1982年,江苏省太湖风景名胜区建设委员会,将虞山风景名胜区列为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包括苏州、无锡两市与吴县、常熟、吴江、无锡、宜兴五县)十个景区之一。同年3月,根据省太建委部署,由县基建局组织编制虞山风景名胜区(1982--2000年)规划,规划中将维摩旭日景点列为规划建设的景点之一。总体规划经向县长办公会议和县委、县政府联席会议汇报审定,并经县人大常委会、介绍常委会审议通过,即上报省政府与省太建委。1982年12月,国务院公布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4处,其中江苏为太湖与南京钟山两处。次年,经省太建委办公室会同我市市政府及市基建局研究确定先行建设“维摩旭日”景点,并确定利用维摩寺遗迹兴建维摩山庄,以改变该寺长期无人管理而荒废的现状,充分发挥其风景资源的作用。随后,即由县基建局组织编制山庄建设详细规划,确定按寺遗址原有建设布局,依照江南传统园林建筑造型、色彩等和园林功能要求建设,一是进行房屋必要的新建与重建,此为一期工程。二是对林泉叠石与游息观景建筑、游园道路等进行整理与重建,重植花木与绿化等,此为二期工程。一期工程于1983年10月动工,建筑设计由市房地产公司设计室承担,施工为虞山林场建筑公司,并由市古建公司派员指导。至1985年1月完成的项目有:重建围墙,改建天王殿、弥陀殿废圮遗构为园林建筑,对大殿朽坏木结构加以更换,并改建成园中正厅,其前殿遗构翻建为茶厅,原南入口已严重破损之殿屋翻造改建后为南进厅,翻建南北附房,新建灶水间等,于1月底进行验收。1985年4月完成二期工程设计,于5月动工,除其中山庄园林式大门仍由林场建筑公司承建外,其余均由市古建公司三队,即吴市古建队施工。完成项目有:后园入口假山与石洞堆叠,葫芦泉景点整修与涧道驳岸叠石,钵盂泉景点整修,移建泵房与堆叠假山,泉畔新建清心堂与山庄大门前台座及金山石栏杆设置建造等。大门悬额“维摩山庄”,为我市早年从事建筑的诗词书画界著名人士曹大铁先生所书。全园绿化整理与重植花木则由市园林处绿化队进行。工程历时近二年,于1987年年初竣工。以上全部工程投资52万元,其中由市建设局、市建委先后投资共21万元,太建委专项拨款31万元。1989年,原常熟孝友中学校友、美籍华裔张兆明先生与夫人周畹玉女士热心家乡建设,造福桑梓,出资于山庄园中栽植桂树百株,至今已满庭翠绿,蔚然成林。秋来满园飘香,被誉为“百桂园”。园中碑石上镌“沁香甜醉,侨老心归”八个大字,为我市近代名闻海内的金石家赵古泥先生之女、著名书画金石家赵林女士所书。百桂园与望海楼、清心堂、葫芦泉、钵盂泉等构成名闻遐迩的山庄胜景。

风土人情

    虞山,山南陡峭险峻,气势磅礴,具大山之势。诸多石景亦集中于此,有康熙御笔“烟岚高旷”等摩崖石刻。其中以“剑门奇石”、“拂水晴岩”为著称。明代吴门画派创始人沈石田曾用“绝壁云扶将坠石,豁崖风勒下奔泉”的诗句赞美这一奇观。剑门山巅,今已重建了高达16米的剑阁,飞檐凌空,气势非凡。1993年7月,又得著名画家宋文治先生资助,在剑门西侧新建了“松风亭”。朱屺瞻、谢稚柳、陈佩秋、曹大铁、言公达等书画大家为此挥毫题咏,给虞山增添了新的景色。现在剑阁与松风亭遥遥相对,登高远眺,湖光舟影,烟雾云霞,田园村落,阡陌纵横,锦绣江南的景色尽收眼底。大画家钱松的名作“常熟田”,即在此构思着笔的。山北平缓,多洞、涧、泉、瀑。洞有著名的联珠洞、老石洞、小石洞、石屋洞;涧有桃源涧、石屋涧、坠石涧、秦坡涧、破龙涧;泉有焦尾泉、天龙泉、舜过泉、露珠泉、钵盂泉、玉蟹泉等。其中尤以秦坡瀑布为壮观。秦坡涧长百余米,涧呈层楼状,涧中巨石累累,雨后飞流急泻,匹练悬空,飞起万斛蕊珠,故明代倪钜诗曰:“雨后秦坡水,势若天横注。非风亦非雷,摇动山中树。”


--------------------------------------------------------------------------------------
开放:8:00-18:00
--------------------------------------------------------------------------------------

免责声明:
此页是生活办事服务信息。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单位资料
    单位名称: 虞山公园旅游景区
    网页版本: Mip版 手机版
    单位地址: 苏州市常熟市虞山北路
    单位电话: 0512-52773637
    所在地: 江苏/苏州
    单位类型: 企业单位 (服务商)
单位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