泃河旅游景区

阅读:12 页面更新时间:2016-08-05 14:24
企业介绍

泃河形成较早,春秋战国时期即有泃水的记载: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齐师反燕,战于泃水,齐师遁”(《竹书纪年》)。
泃河发源于河北省兴隆县将军关外的芧山、青灰岭,流经蓟县、平谷区、三河市故城(泃城),由三河县桥头村南进入宝坻县境之西四庄村北,而后沿蓟县、宝坻区界向东流至张古庄与州河相汇(下称蓟运河)。
泃河有着悠久的水运历史。早在战国,泃河水道就通航了。汉献帝建安十一年(206),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开辟了由中原通达长城内外的军运路线,为以后各代南北物资交流、军事供应打开了通道,从而扩大了泃河水运的范围和规模。
明永乐元年(1403),平谷成为边防要地。县北长城蜿蜒百余里,建六关、十营、十三寨。此时,平谷县内驻军数万,畜驹千匹。由于一切食用主要靠外地供应,泃洳二河各渡口又开始繁荣起来。东寺渠龙庙渡和前芮营合口渡实行军督民运,造驿船,建栈房。驿船由天津装载粮食、海盐和品,沿蓟运河北上,运往前芮营渡口,卸船入站清点后,再转运各仓库和边关各地。同时,再将栈房存放的平谷、密云、兴隆各县的果品、药材、皮棉等物品装船,运往天津、塘沽和京城各地。此时,泃河水运鼎盛。
至明末清初,泃河水运逐渐萧条。但到了康熙二年(1663),由于大规模修建东陵,所需粮食、建筑材料,多从南方供应,因而泃河水运又渐兴起,每天几十只船舶来往通运。民国初年,北运河淤浅,泃河河水反而加深。一般船载重量可达10吨,成为平谷与天津等地通商的惟一航道。每年运输总量达3.3万多吨,河道上来往木帆船达数十艘。前芮营、英城、寺渠等渡口,经常有几十只木帆船来往运输。特别是前芮营渡口,帆船多时到过一百多只。当时在河口两岸,建立六所栈房共计三十多间,将各地所产各类于鲜果品、农副产品用骆驼、网车或小驳船运到各栈,再分别装船运往唐山、天津、北京等地,又采办各种曰常生活用品返航,运至前芮营渡口,卸货入栈。当时,泃河两岸的村庄,有各类船只一百多只,以后芮营为多。其中较大的船每只达六丈多长,一丈二尺宽,八九尺深,两节对连,六个船槽,一槽住人做饭,五槽装货,可载二百八十多包食盐或一千六百多袋面粉,载重量达六万七千多斤。


--------------------------------------------------------------------------------------

免责声明:
此页是泃河旅游景区的介绍页面,并非官方站点,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企业资料
    企业名称: 泃河旅游景区
    商铺版本: Mip版 手机版
    所在地: 河北/廊坊
    企业类型: 企业单位 (服务商)
    保证金: 已缴纳 0.00
    注册年份: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