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烟雨楼旅游景区

阅读:3 页面更新时间:2016-08-05 11:37
企业介绍

烟雨楼正楼烟雨楼是嘉兴南湖湖心岛上的主要建筑,现已成为岛上整个园林的泛称。烟雨楼正楼,楼两层,高约20米,建筑面积640余平方米,重檐画栋,朱柱明窗,在绿树掩映下,更显雄伟。楼前檐悬董必武所书"烟雨楼"匾额。烟雨楼,因唐朝诗人杜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意而得楼名。始于建于五代后晋年间(公元936-947年),初位于南湖之滨,吴越王第四子中吴节度史、广陵郡王钱元镣"台筑鸳湖之畔,以馆宾客",为游观登眺之所。后毁。遗址现无存。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嘉兴知府赵瀛疏浚市河,所挖河泥填入湖中,遂成湖心小岛。第二年仿"烟雨楼"旧貌,建楼于岛上,后经过扩建、重建,逐渐成为具有显著园林特色的江南名楼。乾隆六下江南,八次登烟雨楼,先后赋诗二十余首,盛赞烟雨楼图。烟雨楼在湖心小岛。建起后,几经兴废,历史沧桑,直到民国7年(1918)嘉兴知事张昌庆会绅募捐款重建烟雨楼。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多次大力修葺,古老园林焕发新貌。才形成现在的格局。烟雨楼---"台筑鸳湖之畔,以馆宾客"为游观登眺之所。登烟雨楼望南湖景色,别有情趣。夏日倚栏远眺,湖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春天细雨霏霏,湖面上下烟雨朦胧,景色全在烟雾之中。

历史文化

    五代后晋时(940年前后),吴越国广陵王钱元镣在南湖畔建楼舍为“登眺之所”,其时并无“烟雨楼”之名。据《至元嘉禾志》载,烟雨楼三字始见于南宋吴潜《水调歌头·题烟雨楼》词。湖畔的烟雨楼虽几易其主,选经兴废,但一直是观赏湖光的佳处。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嘉兴知府赵瀛在湖心岛上建烟雨楼,从此楼在湖中。后几度修葺,至明末楼毁,清初再建。主楼坐南朝北,面对城垣。到乾隆帝南巡时,烟雨楼改建为南向而北负城郭。乾隆六下江南,多次登烟雨楼,一再赋诗,备致赞赏,曾亲画烟雨楼图。刻石置于楼中,并照此楼的样式在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的青莲岛上仿建一所楼阁,亦名烟雨楼。清同治初年,烟雨楼又毁于战火,直到民国7年(1918)才重建主楼,形成现在的格局。抗日战争期间,烟雨楼被强占作“华中铁道公司”食堂,抗战胜利后才恢复开放。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多次大力修葺,古老园林焕发新貌。

风土人情

    烟雨楼入口处为“清晖堂”,门东北向,北墙嵌有石碑,刻“烟雨楼”三大字,为清顺治年间冀应龙所书。入清晖堂,两侧左为“菱香水谢”,右为“菰云(上竹下移)”,现均为接待室。菰云(上竹下移)右为观音阁,三楹二层,晚清建筑风格,系1987年重建。清晖堂后为。彻碑亭”,中竖石碑,刻有乾隆游南湖题诗的手迹。经御碑亭进内即至烟雨楼正楼。楼两层,高约20米,建筑面积640余平方米,重檐画栋,朱柱明窗,在绿树掩映下,更显雄伟。楼前檐悬董必武所书“烟雨楼”匾额,楼下正厅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着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亦为董必武所书,书体端正劲挺,堪称—代楷模。楼上下均有回廊环通,登楼凭栏远眺,田园湖光尽在眼底。烟雨楼前是开阔的平台,有两棵古银杏树参天挺立。台外栏杆下有“钓鳌矶”刻石。平台东南侧,即乾隆游南湖的另一处“御碑亭”。烟雨楼后,假山巧峙,花木扶疏。假山西北,亭阁错落排列,回顾曲径相连,玲珑精致,各具情趣。“宝梅亭”北原为“亦方壶”,1959年移建湖滨渡口,壁上有清人许瑶光所书“嘉禾八景(附图)”碑(1990年又移回烟雨楼园中),1990年在渡口北侧兴建南湖革命纪念馆,“亦方壶”被拆。


--------------------------------------------------------------------------------------
旺季门票:50元
--------------------------------------------------------------------------------------
开放:8:30-17:00
--------------------------------------------------------------------------------------

免责声明:
此页是嘉兴烟雨楼旅游景区的介绍页面,并非官方站点,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企业资料
    企业名称: 嘉兴烟雨楼旅游景区
    商铺版本: Mip版 手机版
    企业地址: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湖心岛
    所在地: 浙江/嘉兴
    企业类型: 企业单位 (服务商)
    保证金: 已缴纳 0.00
    注册年份: 2000
企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