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庙旅游景区

阅读:10 页面更新时间:2016-08-05 13:08
企业介绍

位于城厢镇东街,始建年代无考。清嘉庆九年(1804年),金堂县令谢惟杰从镇东文昌宫后迁建于此。武庙为三进,现存正殿。武庙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该镇自汉代即为居民聚落,建镇历史至今已1400多年。原为金堂县城所在地,据历史记载已有890余年的县城史,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和名胜古迹众多;现有的城镇格局为明朝建设,清朝、民国均又培修,原建有城墙和四城门及护城河,解放后城墙陆续拆除,护城河至今完好,仍然小桥流水,古风悠悠;城内有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现保存西街)和30余条小巷。该镇以"城厢八景"(家珍专祠、寿福寺、明教寺觉皇殿、文庙、武庙、绣川书院、县衙、三清观)较为出名。其中家珍专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觉皇殿、文庙、武庙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绣川书院、谢堤墓、古城遗址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开放的有家珍专祠、寿福寺、绣川书院、县衙门、三清观和陈家祠堂。城厢镇为辛亥革命四川三大革命英烈之一彭家珍故里,也是二品道台何元普、当代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出身地,国学院士贺麟曾就读于绣川书院,原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也曾随其母赵君陶1936—1939年在城厢生活,在此期间就读于金渊小学(现城厢小学)。该镇自然资源丰富。沱江上游重要支流毗河流经该镇沿沱村时,因特定地形形成了七个大小岛屿,人称沿沱七星岛。它位于镇南3公里处,总面积1000余亩,七个岛屿以河相隔,以水相连,岛岛相望,四面环水,整个岛群依偎在毗河分流形成的怀抱之中。岛上青山绿水,气候宜人,环境幽雅。近年来大力发展农家观光旅游,现有较大规模的渔家乐20余家,深受各地旅游者喜爱。城厢镇1993年2月被批准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0年4月批准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3年被列入国家小城镇综合开发示范镇;2004年9月被批准为成都市重点镇;2005年批准为成都市优先发展重点镇;2006年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历来是周边"六乡一镇"农副产品及手工业产品集散地。近年来,个体私营经济和旅游服务业发展较快,对当地周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城厢镇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偏少,无霜期长,常年气温15.8℃,降雨量952.4毫米,无霜期279天。城厢镇地貌属川西平原,都江堰自流灌区,海拔451—480米,镇内地形平坦,土层深厚,无不良层次,质地沙粘适中,养分丰富,保水保肥力强,能排能灌,适宜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和其它经济作物。

历史文化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兴化路治城区及其近郊划为东厢、南厢、左厢、右厢等四厢,设城厢录事司,与县分治,“城厢”名称由此得来。人类在五、六千年前已在这块土地上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考古发掘和采集到的泥质软陶、灰砂陶、红砂陶、黑砂陶等,属于昙石山遗址中城厢区、下层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范畴,秀屿区埭头镇后郑村的鲎尾寨遗址和仙游县园庄乡溪尾山遗址是典型代表,发掘和采集到这样丰富的几何印纹硬陶和磨光石器如石奔、石戈等,这些与昙石山遗址上层相似和黄土仑文化相似,是青铜器时代遗址,莆田市几十处的青铜器时代遗址昭示了远古时代闽族人在本地创造印纹硬陶历史的辉煌。西汉古遗址,有白沙镇的越王台,榜头镇子城,钟山镇的蛇湾城等,反映了西汉时期闽越国人在这里的军事活动。莆田县古称“蒲口”,公元568年(陈光大二年)由南安郡分出置县,因盛产荔枝,别称“荔城”。仙游原名清源,早在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就设置清源县。因有何氏九兄弟跨鲤升仙的传说,后更名“仙游”,别称“鲤城”。自宋至清,两县曾先后同隶于兴化军、兴安州、兴化路和兴化府,故至今仍俗称“兴化”(南洋一带则称“兴安”)。南朝陈光大二年(568)、隋开皇九年(589)二度置莆田县,均不久即废。唐武德五年(622)再置莆田县,属丰州(州治今南安丰城厢区州)。圣历二年(699)析莆田县西部置清源县。天宝元年(742)清源县改名仙游县,莆田、仙游2县均属清源郡(郡治今泉州)。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析莆田、仙游、福清、永泰县地置兴化县,建太平军(后改兴化军,治所兴化县),领兴化、莆田、仙游3县,八年(983)治所迁莆田县,景炎二年(1277)兴化军改为兴安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为兴化路。明洪武二年(1369)为兴化府,正统十三年(1448)裁兴化县。清沿明制,清末属兴泉永道。1912年废府,属南路道(1914年改厦门道)。1925年废道,直属福建省。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时属“兴泉(泉海)省”。1934年7月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仙游,领仙游、永春、德化、大田、惠安、莆田6县)。1949年8月解放后属第五专区,1950年属泉州专区,1955年属晋江专区。1970年属闽侯专区(驻地迁莆田县),1971年改为莆田地区,辖莆田、仙游、福清、平潭、长乐、闽侯、闽清、永泰8县。1973年划闽侯县归福州市。1983年撤莆田地区,划福清、平潭、长乐、闽清、永泰5县归福州市,1983年析莆田县城厢镇等设城厢区,1984年6月成立。

风土人情

    城厢区历史上素有“文献名邦”之誉,名人有林默、林兆恩、蔡襄、郑樵、刘克庄等,还有许多至今传为佳话的科甲风流。诸如“一家九刺史”,“一门五学士”,“兄弟两宰相”,“魁亚占双标”,“一方文武魁天下”,“六部尚书占五部”。还有保持唐章宋韵的莆仙方言,被誉为“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至今,历史名人古墓葬保存不少,有唐代林披、“九牧林”、黄滔、郑良士墓,宋蔡襄、蔡京、郑樵、刘克庄墓,明黄仲昭、马思聪、林兆恩、郑纪、林兰友墓,清代郭尚先,江春霖墓等。城厢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唐代就有歌舞、音乐等艺术创作。宋、明、清时期,文学、史学、戏曲、杂技、书画、美术等文化艺术进入鼎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网络逐渐形成,文化设施日益改善,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境内拥有比较的报刊亭、广播、电视、影剧院、书画院、文化室、图书室、阅览室、书店、歌舞厅、录像厅等文化娱乐场所。古建筑是莆田城厢区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是莆田市文物的精华。城厢区至今保存的数百座唐、宋、元、明、清古建筑。宋代建筑以古谯楼,三清殿、妈祖庙以及众多宋塔、宋桥、宋陂为代表。八闽名楼古谯楼以其有地方建筑特色的宋代台基而著称;目前尚存920余座佛寺建筑多为明清面目,唐宋的寺院多为十方丛林,明清的子孙寺不胜其多,大寺院的布局多为中国式的禅宗七堂制,主体建筑为山门、大殿、法堂、禅堂等中路进深,左右翼则为两廊建筑;道观庙宇,棋布城乡,其宋代“三清殿”的建筑等级之高和文物价值之大,使它享有江南古建筑奇葩的美誉;明、清民居,以士大夫居宅为多,有着地方特色的布局和构造特征,历来为中外专家所称道。民间舞蹈城厢区民间舞蹈风格独特,丰富多彩,有起源于唐宋之间的《棕桥舞》、宋元时代的《皂隶舞》,明代的《九莲灯》等,它和民间音乐一样,保持百戏许多痕迹,并在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就表演性质而言,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生活、迎神、法事、戏曲舞蹈诸类。这些舞蹈古朴优美,地方特色鲜明,也反映当时风情习俗和宗教信仰,深受群众喜爱。流传在城厢区民间的“皂隶舞”,是中国古代“驱鬼除邪”的踏舞,古称“乡人傩”。它源于远古崇神傩舞,也称八班舞,表演驱邪捉鬼动作,以表神灵下凡驱除邪气,保佑一方平安。其中特色的是灵川的皂隶舞,表演者头戴凶神恶煞般的面具,手持棍棒走在队伍前面,每逢人多处就表演:两人一对,时而面对面,时而背靠背,抑扬顿挫尽显原始舞蹈单朴,成为出游队伍显眼文化符号。而在仙游枫亭,每年“六乡”“朱赛”等地出游,神驾前也扮有一队皂隶,成对而行。他们动作整齐粗犷,舞姿原始奇特,阵容严肃威武。莆仙戏城厢区莆仙戏历史悠久,目前设有戏剧研究基地,现有保存戏曲牌和剧目五千多个,曲目二千个。莆莆仙戏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一,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传统科介有唐代的“大面”戏遗迹,而大部分的科介与南戏早的永嘉杂剧有血缘关系。改革开放后,莆仙戏民间艺术创作繁荣,演出活动活跃。


--------------------------------------------------------------------------------------
开放:9:00-18:00
--------------------------------------------------------------------------------------

免责声明:
此页是武庙旅游景区的介绍页面,并非官方站点,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企业资料
    企业名称: 武庙旅游景区
    商铺版本: Mip版 手机版
    企业地址: 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
    企业电话: 028-83611005
    所在地: 四川/成都
    企业类型: 企业单位 (服务商)
    保证金: 已缴纳 0.00
    注册年份: 2000
企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