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双桥遗址旅游景区

阅读:1 页面更新时间:2016-08-05 17:35
企业介绍

位于郑州市西北约20公里中原区石佛镇小双桥村南部,遗址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发现于1989年,之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郑州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组成联合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共计揭露面积1600平方米。发现有夯土建筑基址、窖穴、祭祀坑、灰坑、壕沟等文化遗迹和青铜建筑饰件、石磬、原始瓷尊、石圭等重要遗物。小双桥遗址共发现夯土建筑基址5处,其中4处破坏严重。其中一处为高台型(原讹传为周勃墓),位于遗址东北部,黄色细腻砂土掺褐色粘土逐层夯打而成,夯土层厚0.08—0.12米,夯窝清晰,圆形圜底,直径0.03—0.06米。夯土上部发现大面积的红烧土堆积,含丰富的烧土块、草拌泥块和木骨泥墙的墙体、墙皮。此种堆积厚达1米。夯土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50米、南北宽4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夯土厚度达12.8米左右。夯基中间有深2—3米的基槽。祭祀坑分人祭和牲祭两种。人祭坑发现1处,为不规则椭圆形,坑内埋4人,分上下两层,上层埋3个个体,其中两个仅残留头盖骨,另1具为侧身屈肢葬。下层为1具俯身屈肢葬,这两具骨架经鉴定均为女性,年龄15—17岁:牲祭坑数量较多,出土遗物丰富,可分为大型不规则祭祀废弃堆积坑、牛头(角)坑、狗坑等几种。大型祭祀废弃堆积坑共发现两个,平面呈不规则形,其中包含有大量的牛头或牛角以及象头、、猪、狗、鹿、鹤等动物骨骼:用牛头或牛角作祭品的祭祀坑数量较多,坑口形状分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几种,坑中包含物也不尽一致。有的是一具从顶骨经过颅骨向下切至下颌骨的面骨部位,两侧则保留两个完整的牛角;有的则是数具牛头或带局部头骨的牛角无规律地摆放在一起有的仅有一只或几只带牛头骨的牛角;有的坑内牛头(角)与陶器残片等遗物同出。计发现牛数量在60头以上。经鉴定,这些牛均为黄牛。狗骨祭祀坑一个,平面呈椭圆形,内埋一具幼狗骨架,狗骨的一旁伴出一件残破的石圭。陶器器类有鬲、盆、簋、觚、爵、尊、缸、刻槽盆、中柱盂、甑、瓮、大口尊等。石器有铲、镰、刀、斧、圭等。还发现海贝十多枚,以及原始青瓷尊片、青铜器、卜骨等。同时还出土有能反映商代礼乐制度的大石磬和长方形石圭。采集的2件青铜建筑构件尤为重要,整体近方形。其中一件平面为“凹”字形,高18.5厘米,正面宽18.8厘米,侧面宽16.5厘米,两侧面各有一个6X4.2厘米的长方孔,壁厚0.6厘米,重6公斤。正面饰单线饕餮纹,侧面在长方孔四周为一组龙虎斗象图,龙、虎形象生动,象为艺术变形。据分析应是宫殿正门两侧枕木前端的装饰性构件,由其形体推测,该建筑规模很大,非商王莫属。这种青铜建筑饰件为国内发现,其造型独特,纹饰繁缛,实为商文化中少见的精品。这对于研究商代青铜冶铸技术、青铜器花纹图案以及商代建筑的发展水平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双桥遗址重要的出土物是在陶器表面发现了朱书陶文约8字。这些文字均书写在陶缸表面的绳纹之间,书写工具应为毛笔,颜料为朱砂,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朱书文字一脉相承。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商代早的书写文字。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商代遗存内涵单纯,延续时间短,其文化年代相当于郑州二里岗上层二期,即白家庄期。其性质,目前学术界有几种观点:①认为“它应是商代仲丁之嗷都”。②认为“一日都城,二日王陵,三日离宫别观”。③认为是“商代王族祭祀祖先的祖庙所在”。总之,它的发现将为郑州商城性质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提供许多重要线索。

历史文化

    位于郑州市西北约20公里中原区石佛镇小双桥村南部,遗址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发现于1989年,之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郑州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组成联合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共计揭露面积1600平方米。发现有夯土建筑基址、窖穴、祭祀坑、灰坑、壕沟等文化遗迹和青铜建筑饰件、石磬、原始瓷尊、石圭等重要遗物。小双桥遗址共发现夯土建筑基址5处,其中4处破坏严重。其中一处为高台型(原讹传为周勃墓),位于遗址东北部,黄色细腻砂土掺褐色粘土逐层夯打而成,夯土层厚0.08—0.12米,夯窝清晰,圆形圜底,直径0.03—0.06米。夯土上部发现大面积的红烧土堆积,含丰富的烧土块、草拌泥块和木骨泥墙的墙体、墙皮。此种堆积厚达1米。夯土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50米、南北宽4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夯土厚度达12.8米左右。夯基中间有深2—3米的基槽。祭祀坑分人祭和牲祭两种。人祭坑发现1处,为不规则椭圆形,坑内埋4人,分上下两层,上层埋3个个体,其中两个仅残留头盖骨,另1具为侧身屈肢葬。下层为1具俯身屈肢葬,这两具骨架经鉴定均为女性,年龄15—17岁:牲祭坑数量较多,出土遗物丰富,可分为大型不规则祭祀废弃堆积坑、牛头(角)坑、狗坑等几种。大型祭祀废弃堆积坑共发现两个,平面呈不规则形,其中包含有大量的牛头或牛角以及象头、、猪、狗、鹿、鹤等动物骨骼:用牛头或牛角作祭品的祭祀坑数量较多,坑口形状分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几种,坑中包含物也不尽一致。有的是一具从顶骨经过颅骨向下切至下颌骨的面骨部位,两侧则保留两个完整的牛角;有的则是数具牛头或带局部头骨的牛角无规律地摆放在一起有的仅有一只或几只带牛头骨的牛角;有的坑内牛头(角)与陶器残片等遗物同出。计发现牛数量在60头以上。经鉴定,这些牛均为黄牛。狗骨祭祀坑一个,平面呈椭圆形,内埋一具幼狗骨架,狗骨的一旁伴出一件残破的石圭。陶器器类有鬲、盆、簋、觚、爵、尊、缸、刻槽盆、中柱盂、甑、瓮、大口尊等。石器有铲、镰、刀、斧、圭等。还发现海贝十多枚,以及原始青瓷尊片、青铜器、卜骨等。同时还出土有能反映商代礼乐制度的大石磬和长方形石圭。采集的2件青铜建筑构件尤为重要,整体近方形。其中一件平面为“凹”字形,高18.5厘米,正面宽18.8厘米,侧面宽16.5厘米,两侧面各有一个6X4.2厘米的长方孔,壁厚0.6厘米,重6公斤。正面饰单线饕餮纹,侧面在长方孔四周为一组龙虎斗象图,龙、虎形象生动,象为艺术变形。据分析应是宫殿正门两侧枕木前端的装饰性构件,由其形体推测,该建筑规模很大,非商王莫属。这种青铜建筑饰件为国内发现,其造型独特,纹饰繁缛,实为商文化中少见的精品。这对于研究商代青铜冶铸技术、青铜器花纹图案以及商代建筑的发展水平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双桥遗址重要的出土物是在陶器表面发现了朱书陶文约8字。这些文字均书写在陶缸表面的绳纹之间,书写工具应为毛笔,颜料为朱砂,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朱书文字一脉相承。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商代早的书写文字。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商代遗存内涵单纯,延续时间短,其文化年代相当于郑州二里岗上层二期,即白家庄期。其性质,目前学术界有几种观点:①认为“它应是商代仲丁之嗷都”。②认为“一日都城,二日王陵,三日离宫别观”。③认为是“商代王族祭祀祖先的祖庙所在”。总之,它的发现将为郑州商城性质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提供许多重要线索。

风土人情

    在活动时也应注意财物的保管,不要带过多的贵重物品。


--------------------------------------------------------------------------------------
开放:0:00-23:30
--------------------------------------------------------------------------------------

免责声明:
此页是小双桥遗址旅游景区的介绍页面,并非官方站点,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企业资料
    企业名称: 小双桥遗址旅游景区
    商铺版本: Mip版 手机版
    企业地址: 郑州市西北约20公里中原区石佛镇小双桥村南部
    所在地: 河南/郑州
    企业类型: 企业单位 (服务商)
    保证金: 已缴纳 0.00
    注册年份: 2000
企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