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龙津桥旅游景区

阅读:5 页面更新时间:2016-08-05 20:24
企业介绍

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的龙津风雨桥初建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史称"西南三楚桥"。全桥长246.7米,宽12.2米,人行道宽5.8米,由桥、廊、亭三部分组成。桥墩高15米,呈船形状,用规则四方的青石围砌而成。15孔水道,16座石墩,在滔滔舞水中一字形排开,近看如16艘迎风破浪的竞舟,远看像喷津吐涎的龙齿。钢筋水泥桥面上,7座凉亭雄踞长廊之上。廊檐3层,亭檐5层,深蓝色的琉璃瓦,佐以白色的檐口,层层呈龙鳞。作者独具匠心,采用挂枋吊挂建筑方式,使亭、檐级级而上,势态如飞。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成百上千的脚柱、悬柱、枋、檩凳、栏杆、悬瓜,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均以榫相衔,不用一钉一铆。亭与亭之间的廊脊上,嵌着兽头和金黄色的"双龙抢宝",一个个形态逼真,栩栩如生。2000年12月,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该桥为"大世界基尼斯之"。

历史文化

    芷江龙津风雨桥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在溪河上修建风雨桥是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显著特征。舞水河将芷江城划为东西两半,滔滔舞水,终年不断。以舟为渡的两岸百姓及商旅行人常常葬身鱼腹。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沅州城有个叫宽云的和尚,四方奔走募捐,在此修建了风雨桥,因桥墩与流水形如龙口喷津,故名“龙津风雨桥”。但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一场山洪,将龙津风雨桥毁于一旦。明宗祯六年(1633年),重修龙津风雨桥。没想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把大火又将龙津风雨桥化为灰烬。此后,复修、水毁、火烧、征战,一直是这座风雨桥的主旋律。抗战初期,政府当局将龙津风雨桥上的廊、亭悉数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桥。芷江机场是盟军的主要空军基地,而龙津风雨桥是大西南主要供给线。因此,机场和龙津桥成了日机的主要轰炸目标。令人惊奇的是,龙津风雨桥在水灾、火灾面前显得脆弱,而在侵略者的面前则刚强不屈,任凭日机怎样狂轰滥炸,它却安然横卧在滔滔江水之上。

风土人情

    1、遵守当地民风习惯;2、尊重当地宗教信仰;3、爱护公共环境,不随意丢垃圾;4、不随意拍照、摄像;5、带小孩、老人的游客请注意安全;6、参加水上活动,请按规定穿着救生衣,并遵照工作人员的指导;7、河边戏水,请勿安全,切勿独自下水。


--------------------------------------------------------------------------------------
开放:0:00-23:30
--------------------------------------------------------------------------------------

免责声明:
此页是芷江龙津桥旅游景区的介绍页面,并非官方站点,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企业资料
    企业名称: 芷江龙津桥旅游景区
    商铺版本: Mip版 手机版
    企业地址: 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西街
    企业电话: 0745-6838088
    所在地: 湖南/怀化
    企业类型: 企业单位 (服务商)
    保证金: 已缴纳 0.00
    注册年份: 2000
企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