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旅游景区

阅读:142 页面更新时间:2016-08-05 10:45
企业介绍

阳羡,地名,是宜兴的古代名称,汉置,为侯邑,隋改为义兴,唐又析置阳羡县,寻仍省,故城在今江苏宜兴县南五里。古来久有盛名的“阳羡茶”的产地便是在此,而闻名天下的紫砂壶也是由得天独厚的阳羡土所制,产于宜兴丁蜀镇一带。苏东坡晚年寓居阳羡时,还特地做过《阳羡帖》以纪念在阳羡买地,可见阳羡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历史文化

    宜兴产茶历史久远,古时就称之为“阳羡贡茶”、“毗陵茶”、“阳羡紫笋”和“晋陵紫笋”。宜兴古称“阳羡”。阳羡茶始于东汉,盛于唐朝,成熟于宋、明、清。早在三国孙吴时代,就名弛江南,当时称为“国山茶”。“国山”,即今之离墨山。据《宜兴县志》载:“离墨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山顶产佳茗,芳香冠他种”。到了唐代,被称为“茶圣”的陆羽,为了研究茶的种植、采摘、焙制和品茗,曾在阳羡(今宜兴的古称)南山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为撰写“茶经”一书积累了丰富的原始资料。陆羽在他的《茶经、一之源》中记及:“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陆羽在品尝同僧进献的佳苟后,认为“阳羡茶”确是“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可供上方”。由于陆羽的推荐,“阳羡茶”因此名扬全国,声噪一时。从此,“阳羡茶”被选人贡茶之列,故有“阳羡贡茶”之称。大致在唐代肃宗年间,常州刺史李栖筠开始,每当茶汛季节,常州、湖州两地太守集会宜兴茶区,并且唐皇特派茶吏、专使、太监到宜兴设立“贡茶院”、“茶舍”,专司监制、品尝和鉴定贡茶的任务。采下来的嫩茶,经焙炒好后,立即分批通过驿道,快马日夜兼程送往就京城,赶上朝迁的“清蝗宴”。当时称此种茶为“急程茶”,一刻也不能延误。诚可知,江苏宜兴距京城(今北京)有数千里之遥,不知累坏了多少驿役?累死了多少骏马?……正如唐代诗人李郢(茶山焙焙歌)诗曰:“凌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贴催,……驿路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里皇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与唐朝相比,宋代阳羡茶不仅深受皇亲国戚的偏爱,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欢。多次到宜兴并打算“买田阳羡,种桔养老”的大文豪苏轼,留下了“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的咏茶名句。而卢仝曾在宜南山区种茶,他写的《七碗茶诗》在海内外广为流传,更被奉为日本茶道文化的启蒙内容。元朝阳羡茶却因战争而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万历志》卷四记载:“每年贡荐新茶九十斛,岁贡金字末茶一千斛,茶芽四百一十斛”。一斛合今天的33。5升,应该说元代进贡的阳羡茶数量是可观的。为了适合蒙古贵族的嗜好,元朝在贡茶院之外,又设置一个名为“磨茶所”的贡茶官署,兼管宜兴的贡茶。到了明代,阳羡茶依旧是贡品。到崇祯年间,开始设立茶馆,饮茶得到进一步普及,朝廷对茶叶的生产和经销采取了更为完备的管理措施,专门设立了“茶局”和“茶引所”。宜兴至今还保留着茶局巷、茶亭等茶文化古迹。在整个清代的几百年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宜兴茶业起起落落,但上层名流、文人雅士,仍然喜好阳羡茶,并由饮茶而推崇紫砂壶,使紫砂壶达到鼎盛时期。民国以来,宜兴人到茶馆品茶,已成为有些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宜兴人爱饮茶,有朋自远方来,一定要泡茶表示敬意。如今,在宜兴竹海的阳羡茶生态观光园开门迎客的卢仝草堂则将向人们重现茶仙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景象。

风土人情

    1.证件:随身携带好包括身份证在内的有效证件,以备不时之需。2.衣物:夏天:夏天比较凉快,基本没有炎热期,是避暑的选择之一。冬天:开封的冬天比较冷,不仅要穿上棉衣或者羽绒衣,还要穿比较厚的裤子,穿一条保暖内裤或者薄毛裤。春秋:春秋短,春秋衣服基本用不上,穿不了几天就过季,所以旅游前根据情况以夏冬衣物为主。3.药品:夏天旅游随身带备或者预先涂抹防蚊虫药品。另外,根据个人情况带上所需药品。如伤风感冒药、解暑药、止痛片、消炎片、防晕药和医治水土不服的药、创可贴等。4.雨具:七八月是开封的降雨高峰期,这段时间去开封旅游记得随身带备雨具。5.现金:准备好足够的现金以备用。6.其它物品:手机、相机、mp3等您可能需要携带的电子设备,记得带好充电器、电池以及足够的存储卡。


--------------------------------------------------------------------------------------

免责声明:
此页是阳羡旅游景区的介绍页面,并非官方站点,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企业资料
    企业名称: 阳羡旅游景区
    商铺版本: Mip版 手机版
    所在地: 江苏/无锡
    企业类型: 企业单位 (服务商)
    保证金: 已缴纳 0.00
    注册年份: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