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白马湖旅游景区

阅读:21 页面更新时间:2016-08-05 10:59
企业介绍

简介坐落于有"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白马湖日出全国交通管理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之称的常德市武陵区。名称来历关于白马湖之湖名。嘉庆《常德府志》载:"白马湖,府西七里,一名白蟒湖,谓昔有巨蟒出此。"嘉靖《常德府志》载:"白蟒湖,府西七里,相传有蟒出此,俗名白马湖。"由此看来,白马湖原名"白蟒湖",后因人们觉其不雅,遂称"白马湖",以"蟒""马"谐音而改。

历史文化

    在一千余年前的隋代,白马湖曾被修建成“陂”(古代水库),称“白马陂”,以灌溉四周农田。北宋《太平寰宇记·朗州》载:“纯纪陂,隋开皇中刺史乔难陀修,其利不减郑、白二渠。今名白马陂,陂中有千叶莲花。”唐代的白马湖是朗州一处胜景。唐中叶谪居朗州十年(805-814年)的文学家刘禹锡,曾游历于此,并写下一诗《采菱行》。读是诗,可领略其时白马湖风光: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鸳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诗前刘禹锡还撰有小序云:“武陵俗嗜芰菱,岁秋矣,有女郎盛游于白马湖,薄言采之,归以御客。”可见白马湖采菱之风自春秋战国至唐代,是千余年间悠久地传袭下来,亦可见白马湖之清丽秋景,是为古代武陵人民郊游娱戏之胜地。宋代白马湖畔有青陵村。是村有柳姓家族在五代时为避北方战乱徒居于此。入宋,其族人柳拱辰举进士,为当世名士,与文学家苏辙、曾巩过从甚密,后辞官隐居白马湖,所建"归老桥"成为武陵有名之古迹,今有曾巩为其所作《归老桥记》传世。南宋《方舆胜览·常德府》载:“皇朝柳拱辰,其先青州人,五季避地荆楚,为武陵之青陵人。年六十即有挂冠之志,创亭于青陵馆,名桥曰归老,南丰曾巩为之记。”嘉庆《常德府志·古迹》载:“归老桥。宋柳拱辰挂冠于此,一名拱辰桥。府西三里,故青陵村白马湖上,曾巩为记。”曾巩在《归老桥记》中,对白马湖之风光给予了描写:“武陵西北有湖属于阳山者,白马湖也。……青陵之西二百步,有泉出于两岸之间,而东注于湖者,曰采菱之涧。”明代白马湖逐渐变浅变小。但至清代,这里仍是武陵人民采菱之胜地。嘉庆《常德府志·艺文志》载,雍正年间在常德任知府的辽宁人高纲,曾作记咏白马湖采菱诗歌《武陵风俗词》:白马湖光秋水澄,白苹风老暮烟凝。轻舟荡浆大堤女,月下归来唱采菱。可见自春秋战国至清代,白马湖盛产美菱,武陵人民采菱之遗风,二千多年来世世相承而不绝。清康乾时期及其之后常德滨湖地区兴起围湖筑垸与水争田之垦殖高潮,在此过程中白马湖被淤塞、分割得支离破碎,迄今几近消失。(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风土人情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白马湖即为楚南名湖。南朝古志《武陵记》云:“其湖产菱,壳薄肉厚,味特甘香,楚平王尝采之,有采菱亭。”嘉庆《常德府志》载:“府西五里白马湖,产菱甚美,楚平王尝采之,筑城于湖畔(一说此城在桃源),又有采菱亭。”由此可知,二千余年前的白马湖以盛产美味的菱角而闻名遐迩,以致楚国君楚平王(前528-516年在位)特意至此采菱,并筑“采菱亭。”


--------------------------------------------------------------------------------------
开放:9:00-18:00
--------------------------------------------------------------------------------------

免责声明:
此页是南京白马湖旅游景区的介绍页面,并非官方站点,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企业资料
    企业名称: 南京白马湖旅游景区
    商铺版本: Mip版 手机版
    企业地址: 南京市浦口区象山路9
    所在地: 江苏/南京
    企业类型: 企业单位 (服务商)
    保证金: 已缴纳 0.00
    注册年份: 2000
企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