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是<朱兆祥与宁波大学>介绍页面,非官方站点,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信息

朱兆祥与宁波大学

阅读:44 页面更新时间:2016-07-07 16:52
单位介绍

内容简介

朱兆祥是我国力学家、教育家和科技事业活动家,是宁波大学的首任校长。他筹划了宁波大学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模式,奠定了宁波大学只设学系不分专业,放宽各系的培养面,培养既有宽厚的学科基础知识,又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和社会中坚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确立了宁波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他为建立一所适应改革开放年代需要的新颖综合性大学倾注了独到的教育思想和多年的心血。

作者简介

宁波大学副教授,著作:①著作《人际底线管理与沟通艺术》,33万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序前言章故乡情怀第二章追求真理第三章力促办学第四章出任校长第五章建设宁波大学第六章运筹宁波大学第七章心系宁波大学第八章留给宁波大学的财富我们的爸爸后记

版权页:2.读书打开世界朱兆样的祖父和父亲两代都是渔民,早先居住在舟山嵊泗渔岛,给人打工捕鱼。那时的嵊泗包括整个舟山群岛,交通很不方便,没有大型渡船,进出岛屿唯有小木船,在大海里靠一张帆、一支橹上下左右摇摆,渡过宽阔、汹涌的大海很不容易,既费时间,也不安全。从嵊泗到对面的陆地定海、沈家门就需要一天,到宁波就更麻烦了。初坐船的人还会晕船,遇到风浪甚至吐得翻江倒海。元朝文人吴莱在《甬东山水古迹记》一文中这样记载:“又前,则为蛟门。峡束浪激或大如五石斗瓮,跃入空中却堕下碎为零雨。或远如雪山冰岸,挟风力作声势崩,拥舟荡漾与上下。一僧云,此特其小小者耳,秋风一作,海水又壮,排空触岸,杳不辨舟楫所在,独帆樯上指。潮东上风西来,水相斗,舟不能尺咫,一撞礁石且靡解不可支持。”文中描述的是当时渡海的艰险情景,至今读来仍有心惊胆战之感。生存是人们的需求,希望孩子过得比自己好是父母努力奋斗的动力。在朱世漳少年时期,为了改善生存环境,其父带着妻儿把家从舟山嵊泗搬到了隔海相望的陆地——宁波镇海。镇海与外界交流比以前多,一家人的生计仍然靠父子出海劳作维系。没有钱购置自己的船,只好出劳力为别人捕鱼,赚一点微薄的薪酬,这种行业那时被称为渔工。每到渔汛季节,朱世漳就会和父亲一起渡海到舟山嵊泗列岛的沙头角当渔工,为别人捕鲨鱼、割鱼翅,也被要求做一些鱼胶、鱼鲞、蟹黄饼等渔产品。长年的艰辛劳动和海上颠簸,锻炼出他们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秉性,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索和冒险的精神。这一切对于童年的朱兆祥印象深刻。渔业劳动太劳累,爷爷和父亲希望朱兆祥兄弟俩能识字读书,将来从事有文化的工作,以改变命运,于是省吃俭用,筹措学费,让兄弟俩进了当地私塾读书。私塾里每天读的是《四书》《五经》,缺少自然科学知识,质朴的父母很想送孩子到城里去读书。全家把这个作为生活的目标,含辛茹苦地奋斗着,努力着。然而,当朱兆祥在私塾读到四年级时,父亲却因劳累过度过早地离世了,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塌了。看着哀伤的母亲,朱兆祥恨不得自己快快长大,可以闯荡世界,撑起这个家。母亲不想耽误儿子的前程,然而两个儿子都读书,没法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哥哥朱钦缘与母亲商量后,决定自己放弃继续求学,打工挣钱,想尽一切办法让的弟弟到宁波城里去读高小和初中,了却父亲的心愿。朱兆祥为此一辈子感激哥哥,兄弟俩情深义重,相互支撑。1932年2月,朱兆祥从镇海私塾小学进了宁波四眼碶小学插班读五年级。在那里,他次读到了郭沫若、朱自清的作品,接触到声、光、化、电等现代科学,并受到“五四”运动新思想、新文化的启蒙。朱兆祥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未知的事物需要了解,还有那么多新奇的知识可以学习,他更加发奋读书了。1933年,朱兆祥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进了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今宁波中学),母亲和哥哥高兴,鼓励朱兆祥一定要遵照父亲生前遗训“勤学字算文理”。在中学,朱兆祥接触到了更多新思想,开始思考身边一些不平等、不合理的社会现象。1935年,读初中三年级的朱兆祥团结同学,带头抗议学校法西斯军事管理制度,呼吁给予学生更多的思想自由和活动空间,险遭校方开除。这年冬天,他还参加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抗议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盘剥。少年负志气,忧国不谋身。还未成年的朱兆祥一直思考着:我们的国家为何这么贫弱?我们的民众为何这么贫穷?穷人的孩子读书为何这么不容易?正当他满怀志向,希望继续升学弄懂那些疑问的时候,1936年读完初中的朱兆祥却因家境太贫穷再也交不上学费而无法升学读高中了。

一个人,催生了一所大学的诞生;一所大学,改写了一座城市的历史。1984年宁波市财政收入仅有2000万元人民币,没有能力新办一所大学,教授职称、博士学位的高级知识分子凤毛麟角,全市只有二个副教授。1988年在朱兆祥主持下宁波大学一下拥有50位教授、副教授。2011年,宁波市财政收入高达1171.7亿元人民币,宁波市政府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已经建起了16所高校,仅宁波大学教授、副教授就达到970多位。宁波大学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及成教本、专科毕业生已达12万多名,他们奔赴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为祖国强盛中华复兴奉献着青春和智慧。现在,如果走进宁波市各机关、企业、社区、学校、乡村甚至部队都可以遇到宁波大学的毕业生。真所谓一所大学影响了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品位,一所大学改变了一座城市的人才结构和科研实力。宁波大学是承载宁波人梦想的舞台,而导演是重要的角色,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导演,朱兆祥是任导演,幕的先声夺人,精彩纷呈,才有了后面舞台上的百花齐放,百鸟齐鸣,形成了宁波大学今天朝气蓬勃,欣欣向荣,方兴未艾,高潮迭起的发展态势。宁波大学是一艘在改革开放年代起航的教育航母,在这艘航母上有舰长、政委、大副、二副、轮机、水手、勤务、船员……每一人都是主角,每一人都竭尽全力,不畏艰辛,不惧风浪,奋勇向前,齐心协力驶向理想的彼岸。宁波大学历任校长:朱兆祥、朱自强、吴心平、张钧澄、严陆光、聂秋华。在一代代宁波大学人的努力下,宁波大学不负众望,已成为海内外有影响力的高校,在全国706所本科大学中总排名2011年升至第99位(武书连《挑大学,选专业——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成为推动地方乃至全国经济、文化、科研建设的主力军。2012年10月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教育部和宁波市人民政府在杭州举行签字仪式,共建宁波大学。宁波大学由此成为省部共建的高校。“通过振兴教育来振兴国家,通过办宁波大学来振兴家乡”。朱兆祥的办学理想和辛劳亲为,及广大海内外宁波人的热切愿望,已经实现,正在一步步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宁波大学未来的几十年里,必将跻身国内著名高校之列,在挑战与竞争并存的21世纪,宁波大学将不断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教学、科研、应用人才。朱兆祥校长若有在天之灵可以很安慰和舒心了。这本书原来是献给朱兆祥九十诞辰和宁波大学建校25周年的礼物,不曾想朱兆祥先生于2011年u月28日竟与世长辞,就以本书作为对朱兆祥先生的追忆纪念,敬爱的朱兆祥校长没有离去,他的音容笑貌、高大形象永远话在宁大人的心里。本书是在宁波大学党委和宣传部领导的谋划、关照、督促下写出来的,由宁波大学支持出版。本书写作期间得到了朱兆祥子女和家人的支持帮助,书名《朱兆祥与宁波大学》就是由他们提出的,结尾的“朱兆祥生平”由朱星教授撰写,书中许多朱兆祥的资料和照片由朱星、朱旗、朱辰拍摄或提供,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朱星教授、朱旗、朱辰老师事业成功又为人谦和,品格高贵又做事低调的为人处世风格是朱兆祥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见证。特别要感谢宁波大学原副校长、朱兆祥的同事兼得力助手王礼立教授的教导和帮助,他告诉我很多关于朱校长的故事,指点收集资料的途径,不少地方参考借鉴了王礼立先生在2000年编辑的朱兆祥校长回忆录中的资料(宁波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增刊),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为本书审稿的宁波大学老领导贺建时、王礼立、邢学亮等专家,促使本书多次修改,力求真实生动,赋予其故事性。感谢宁波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刘剑虹(现为浙江湖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的信任,让我荣幸地承担此任务,感谢宁波大学宣传部王国荣部长、张志萍副部长、人事处陈雅芬老师、宁大图书馆和档案室老师、已经毕业的宁波大学学生和在读学生,在我查找资料和采访中,你们给了热心相助,铭记于心。我的家人和亲爱的儿子孔令鸿,我的学生王朝东、马小燕、李禄、韩政等为我的写作给予了许多辅助,永远感激。要特别感谢宁波大学校长聂秋华教授为本书作序,宁波大学校长都有朱兆祥那样亲切随和虚怀若谷之传统风格。写作的时间是再一次学习领会朱兆祥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的过程,感谢朱兆祥留给宁波大学师生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一个人说起朱兆祥校长时眼中都充满了敬意,这份敬意将化为宁大人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去创造建设宁波大学的新诗篇。朱兆祥的思想和精神永驻人间。孔伟英2012年12月8日

2011年11月28日晚,朱兆祥先生走完了他九十年的不平凡人生,安详地离我们而去,留给宁波大学师生无尽的感伤与思念。朱兆祥是宁波大学首任校长。2011年恰逢宁波大学建校二十五周年,写作这本书具有缅怀先贤、传承薪火和激励后人的多重意义。朱兆祥先生作为宁波大学的创始人,为宁波大学的开天辟地、为宁波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学科建设、为宁波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宁波大学的师资力量集聚和对外交流等都做出了开创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本书是宁波大学“宁波帮”文化工程项目之一。宁波大学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宁波帮”的支持;没有包玉刚等众多海内外“宁波帮”的倾力相助,就没有宁波大学。朱兆祥也是“宁波帮”的一员。他出生于宁波镇海,在宁波完成了小学和中学的教育,1940年19岁时考人浙江大学土木系.在浙南龙泉分校入学,正逢抗日战争爆发,浙大西迁,在贵州遵义艰苦的环境中完成了大学学业,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学生时代的他目睹了积重难返的旧中国之种种弊端,百姓民不聊生,国家丧权辱国,学校流离动荡,坚信只有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才能使中华民族强盛、繁荣,百姓过上安宁、幸福的日子,才能建立正常有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享受教育的神圣和美好。于是,朱兆祥在学生时代就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秘密加入了中国,并勇敢、忘我地投入到党的地下工作中。无论当年浙江大学的爱国学生运动,还是解放初杭州城的保护,都有他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朱兆祥听从党组织的安排,离开浙大教学岗位,被选拔到北京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从事科普工作,后又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一起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为我国原、等核武器的研制和人造卫星的上天做了很多前期基础性的工作。朱兆祥虽远离家乡宁波,但他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的变化,尤其关注宁波的教育事业,只要有机会南下,就会到宁波看看——家乡的一点一滴发展都令他欣慰,但高等教育的滞后却始终令他难以释怀。1984年,宁波成为国务院早确定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朱兆祥与当年一起参加地下党活动的老党员、老同志共同协商,向宁波市人民政府和到宁波指导工作的外经贸部副部长卢绪章先生递交了经过反复论证、周全思考的创办宁波大学的建议和方案。几天后,恰逢有世界影响力的“船王”包玉刚先生返乡,方案传到了包先生手上。风云际会,天地人和,宁波大学应运而生。宁波大学的创办与朱兆祥先生在合适的时间找对了合适的人、提交了合适的方案分不开,仿佛是天意,更像是机会垂青有准备、有抱负、有爱心的人。包玉刚、卢绪章、朱兆祥是宁波大学创办关键的三个功臣,宁大人永远感激他们。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宁波市人民政府在挑选宁波大学首任校长时,曾经考虑过好几个人选,一致希望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的朱兆祥能够担此重任,因为无论是学术地位、政治素养、社会威望,还是组织协调能力、个人影响魅力上,他都是理想的人选。朱兆祥是一个极有热情、激情、深情、豪情和责任感的人。他曾顾虑精力和年龄不合适而推辞,但家乡人民的殷殷期盼,宁波市政府“三顾茅庐”的真诚,使他终接过了宁波大学首任校长的任命状,毅然开始了花甲之年的又一次艰苦创业。1985年,我恰逢从浙大研究生毕业,为宁波大学发展的蓝图吸引,欣然奔向宁大,成为宁大早的教师之一,有幸在朱兆祥校长的领导下参与宁大的建设工作。1986年11月,我又荣幸地被选拔为宁波大学首届党委委员之一,使我得以在较近的距离上耳濡目染朱校长的治校才情。作为宁波大学的首任校长,朱校长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创造性的工作奠定了宁大成为一所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基础。他的拓宽培养口径、学生“混系”住宿、师生水融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在当时无异于是高等教育的一股清水,而成为宁大教育教学改革的源头。朱校长高尚的人格魅力、精诚谦和的工作作风以及科学与人文相融的高深造诣,至今仍影响着头几届的宁大毕业生和现在的宁大人。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朱校长高瞻远瞩、艰苦创业、以校为家、关爱师生、平易近人的诸多事迹,至今历历在目,永志难忘。现在,宁波大学已经从当年的280名新生发展成为有本科、硕士、博士、留学生、进修生等三万余名在校生的新型综合性大学,教学单位也从初的5所学院、8个系发展到现在的19个学院。宁波大学每年毕业的学生中有一半以上选择在本地就业,为宁波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才支撑,可以告慰当年创办宁大的三位功臣,也使得所有关心和支持过宁波大学的各级领导、海内外“宁波帮”和社会各界人士深感欣慰。吃水不忘挖井人。宁波大学的今天离不开当年朱兆祥校长的奔走呼吁、辛勤耕耘。他是宁波籍的力学家、教育家和科技事业活动家,又是“宁波帮”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身上体现着“宁波帮”的精神,而这也是宁波大学的一笔精神财富。在宁大走过25年之际,出版这本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可以让今天的宁大学子和社会各界更详细地了解宁波大学的筹建、发展历史,了解朱兆祥校长的生平以及创办宁波大学的艰辛历程,缅怀他的人格魅力和为宁大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深思人生的价值。第二,可以丰富宁大人的精神世界,清晰地感受到朱兆祥校长“爱国爱乡、创业创新”的心路历程和高尚情怀。这是宁波大学应该传承的精神财富,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积淀。第三,可以使我们深感宁大的创办与发展来之不易,其中倾注了先贤的心血与汗水,智慧与奉献;激励宁大领导班子和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齐心协力,促进宁波大学的进一步发展。虽然之前有过许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回忆朱兆祥校长的好文章,但这本书更加完整、立体、生动、丰富地体现了朱校长对宁波大学初创阶段的贡献;同时,书中展现的“宁波帮”帮宁波的事迹也将起到存史资治,激励后人为家乡、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作用。借这本书纪念、感恩令人尊敬的朱兆祥先生;也祝愿宁波大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更希望宁大学子学习老一代宁大人和“宁波帮”的奉献精神,做到德才兼备,雪胎梅骨,自强不息,更好地担负起祖国强盛、中华复兴的己任。宁波大学校长聂北华2011年12月

朱兆祥是我国力学家、教育家和科技事业活动家,是宁波大学的首任校长。他筹划了宁波大学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模式,奠定了宁波大学只设学系不分专业,放宽各系的培养面,培养既有宽厚的学科基础知识,又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和社会中坚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确立了宁波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他为建立一所适应改革开放年代需要的新颖综合性大学倾注了独到的教育思想和多年的心血。

序前言章故乡情怀第二章追求真理第三章力促办学第四章出任校长第五章建设宁波大学第六章运筹宁波大学第七章心系宁波大学第八章留给宁波大学的财富我们的爸爸后记

免责声明:
此页是生活办事服务信息。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单位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