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是<诸暨理浦中学>介绍页面,非官方站点,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信息

诸暨理浦中学

阅读:2 页面更新时间:2016-07-07 10:08
单位介绍

浬浦中学建校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翊志书院时期。翊志书院,清道光6年(公元1826年)建立,光绪间蔡元培、徐锡麟、马寅初等曾来此讲学,光绪三十年(即公元1904年)改名翊忠小学堂。一九三八年即抗战爆发第二年。由于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很快蹂躏了祖国的半壁河山。当时,南方的一些重要城市相继沦陷,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因战乱而流利失所,不少学校因战乱而停课,或毁于兵燹,许多青年求学无门。当时,浬浦一带的社会贤达,如周子豪、斯夔卿、蒋磊民、蒋鼎梅、陈赵寅、黄西向、黄泡山、张志雅、朱仲达诸先生,痛感青年失学之苦,商议创立学校以解决青年学生的求学问题。一九三八年八月二十日,周子豪等十几位当地士绅召开了次筹备会议,根据当局发布的“战时办理私立学校条例”,决定在利普镇创立:“战时利普初中学生补习中学”,并公推了周子豪先生为校长。周子豪先生是一位留日学者,当时颇有声望。九月四日,举行了第二次筹备会议,公推周子豪、斯烈、蒋鼎梅、蒋升贤、蒋磊民、陈赵寅、张志雅等为创办人,联名向教育厅备案,并借用翊忠小学一角,办理招生开学事宜。翊忠小学,原名翊志书院,创办于光绪二十八(一说光绪三十二),教育界耆宿蔡元培生曾一度在此主持校政,一些著名学者、人士如马寅初(任国文教员)、徐锡麟也曾在此讲过学、任过教。学校初创时期的校金均为翊忠小学所概让。九月十日,进行了开学典礼,补习中学宣告诞生。这是我市所战时创立的补习中学,影响极大。学校于十三日正式开学。当时招收学生两个班,共一百二十余人。创校伊始,经费短缺,校舍简陋,百事待举,周校长苦心经营,筹措经费。劝募学田,不遗余力。添建了膳厅、教室、浴室若干间。学校开始招收春季班,学生数急剧增加。到第二年学生数已达三百余人,学校初具规模。

近十年来,学校投入数千万元,占地由原来的40余亩扩展至100余亩。新建了综合楼、教学楼、学生公寓、教工楼、学校新大门、运动场等设施。校内环境优美,2000多平方米的花园花草扶苏,树木葱茏,校园网、多媒体教室、标准实验室、多功能厅、电脑室、生活组织培养室、语音室、藏书七万余册的图书阅  览室等教学设施完备先进,是学生求学成材的理想乐园。  学校着眼于培育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立足于全面、生动、和谐发展,挖掘百年名校的人文内涵,以“明志、崇德、善学、慎行”为校训,形成了自身的办学优势,“抓规范、强师资、重科研、创特色”,努力向“具有现代的教育思想,优美的育人环境,精良的师资队伍,的教育质量”的省、市级示范性高级中学进军。目前,学校中、高级教师达到了总数的75%,市级教坛新秀、业务标兵、名师培养对象、学科带头人28名。2人持“全国数学奥林匹克教练”证书,9人为全国专业协会会员。一个省级课题正待结题。学校着力建立“大教育”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在课余开设了文学欣赏、书画社、生物标本制作、摄影、书画等十余个以培养学生特长为主的兴趣小组;挖掘百年校史的文化内涵,组织了以“翊志”为名的广播台、文学社,其中《翊志》社刊获全国“中语会”举办的第二届社团刊物一等奖。近三年,学校又有2000余名学子走进了全国各大专院校,50余名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学校是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实验学校、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优胜单位、省级治安安全单位、省实验工作劳技工作先进集体、绍兴市重点普通高中、绍兴市文明学校、绍兴市青少年科普示范学校、、普通高中会考工作先进集体、市绿色学校。浬浦中学坐落于离诸暨城关15公里的浬浦镇,交通便捷,省道诸东线穿镇而过,班车直达上海、杭州、萧山绍兴、新昌、嵊州、东阳、义乌、富阳等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世纪之初,浬浦中学的办学道路将越走越宽,教学业绩将再创辉煌。

免责声明:
此页是生活办事服务信息。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单位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