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是<岳阳城北学校>介绍页面,非官方站点,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信息

岳阳城北学校

阅读:1 页面更新时间:2016-07-07 15:26
单位介绍

城北学校地处平江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关镇北街犁头嘴路段,其前身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办的循道小学、彭氏族学(亲睦小学)、江西豫江小学、启明女校附小,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现有教学班48个,在校学生2751人(其中寄宿部270人),在职教师127人,是老区平江办学规模的一所城镇完全小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沐浴着党的春风,城北学校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十年来,学校确立了“教师、学生、学校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创建“规范+特色”学校、培育“胜任+专长”教师、培养“合格+特长”学生为目标,以“向善、向上、乐学、乐行”为校训,积极倡导“文明、好学、求实、创新”的校风,“仁爱、执着、严谨、创新”的教风,“勤学、好问、自主、坚毅”的学风,务实进取,凸显特色,走出了一条跨越式科学发展的名校之路。学校连续十六年被评为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并先后被评为岳阳市教改实验示范学校、省家长学校、省群体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红领巾示范学校”、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学校、全国“注、提”实验先进单位、全国教研工作先进单位,被家乡父老誉为“平江的小清华”。

一是办学条件逐年改善。

1998年,借“普九”东风,学校争取党政重视新建了教学三栋综合楼,20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门楼、传达室、教师宿舍楼等,使学校形成了运动区、教学区、宿舍区三区独立的规范布局,在全县小学中率先装备了微机室、语音室等功能教室,学校现代化教学装备初具雏形。

2005年上期,学校响应上级党政号召,积极破解“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难的社会问题,筹资280余万元给学校兴建六层综合楼一栋,建筑面积3116平方米,配备了电视、空调等的生活设备,办起了寄宿部,将留守儿童集中在学校,由富有爱心的学科教师和生活老师指导其学习、生活,同时创新“家长学校”辅导形式,优化家教策略,全方位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受到了务工家长、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2008年,寄宿部家长学校被湖南省妇联、省教育厅评为“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

2008年5月,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校教学二楼改扩建工程正式启动,该楼为全县批按合格学校建设标准设计施工的建筑,全楼采用框架式钢混结构,抗震性能良好。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精心组织施工,该楼于2009年8月底竣工并交付使用,其教室由原来的16个增加到34个,有效解决了困扰学校十余年的超大班额难题。

现在,校园总面积15337平方米,建筑面积11215平方米,教室60间,其中功能教室12个,馆藏图书生均3.4万册,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学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师资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坚持实践“教师专业素质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人本理念,将培训视为给教师的福利,以教改为中心、教育创新为主题、科研兴校为主措、科研育师为策略,努力构建“和谐、民主、务实、求新”的工作学习环境,坚持专业引领,骨干示范,同伴互助,自主反思,让广大教师在校本教研共同体中幸福成长。通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已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在职教师127人,学历合格率100%,其中本科学历者34人,专科学历者99人;教师平均年龄37.8岁,其中50岁以上教师占15%,30-49岁的教师占65%,30岁以下教师占20%;专业技术方面有中高教师3人,小高教师77人;教师专业成长快:有省特级教师1人,骨干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10人,市级骨干教师8人,25人次被县教研室聘为“送教下乡”示范课教师。有省党代表1人,介绍委员1人,市师德标兵1人,市十佳教改明星1人,市先进3人,县先进20多人。近五年来,教师撰写的论文有400多篇在县以上发表或获奖,在县级及以上示范教学200多堂次,参加镇、县、市、省教学比武,80多人次获奖。

三是教育科研成果突出。

学校坚持实践“教科研是学校的生产力”的教改理念,矢志不移地走教改兴校、教改强师之路。学校现有县级以上课题5个,分别为《小学生作文个性化训练的实践与研究》、《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实验》、《小学体育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新课改实验》。近十年来,学校先后组织研究实施各级重点课题20多个,其中《注提与字理识字结合实验》、《现代信技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新课程改革实验》等12项获、省、市级教改成果奖,1000多篇教学经验论文在各级获奖或发表。2005年,学校同时有《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等5项课题研究成果在省市获奖,在全市小学界传为佳话。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城北学校勇挑平江新课改试点重担,积极发扬“敢碰硬,善创新”的优良传统,努力实践新理念,探索新教法,构建新课堂,并连续九届面向全县成功举行了“新理念、新课堂”示范教学活动,为推进老区小学各学科教学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作出了突出贡献。

四是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学校坚持实践“全面发展、德育为首、张扬良好个性”的育人理念,构建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要求的生态课程体系:一是学科课程全面开花,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确保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营养;二是德育课程科学定位,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自我教育为动力,通过“三级值日”、“每日讲评”和“星级队员”认定、“流动红旗”评比等恒常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三是校本课程异彩纷呈,积极开展书法、版画、手抄报、新闻袋袋裤等有趣味、有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为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做强优势智能提供辅导帮助。同时,学校探索实践多元评价,推出“每月一星”(有“文明之星”、“学习明星”、“艺术明星”、“运动明星”等),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像明星一样闪亮”,从而积极进取、快乐成长。学校连续15年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名列全县榜首,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朴实、文明、大气”的学生,其中有近2000人次在国家、省、市级组织的声乐、器乐、舞蹈、体育、书法、美术、写作等竞赛中获奖,100余篇(幅)作品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278人次获县级以上“三好学生”、“队员”等荣誉称号,其中徐晓宇、何佳兴、苏熹等3位同学荣获全国宋庆龄奖学金获,丁丝路、熊天乐荣获全国读书活动特等奖,2003年应中央电视台邀请,我校余书艺、李明昭、童辉煌、赵彬彬等四位同学参加大风车栏目“挑战800”比赛,以良好素质赢得了评委专家及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免责声明:
此页是生活办事服务信息。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单位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