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是<张家口大同铁第一中学>介绍页面,非官方站点,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信息

张家口大同铁第一中学

阅读:7 页面更新时间:2016-07-07 17:29
单位介绍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下设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教研室、总务处、工会、团委等机构,组织健全。现有职工165名,其中行管干部20名,工人10名。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在144名专任教师中,高级教师53人,一级教师49人,共设有50个教学班。在校生3000余人。

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实施素质教育,扎实开展教研教改,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初中教学成绩保持大同市水平。高考上线率多年在大同城区排市一、二中之后,稳居第三和同类中学的位置。学校先后被评为“山西省文明学校”,“山西省德育先进校”,“山西省课改实验先进校”,“山西省课改实验样本校”,“山西省课改实验先进校”,“教育部课改实验先进校”,“北京铁路局教育教学质量一类校”,“大同市教育质量先进校”,“大同市师德教育示范校”,“大同市德育教育示范校”,“大同市德育模范集体”,并被记集体一等功一次,多次被评为路局、分局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建功立业先进集体。2006年成为大同市首批市级示范高中,2009年成为山西省普通高中示范学校.

1956年9月建校时,校址位于远离职工生活区的卧虎湾。1957年,学校搬迁至职工生活区新华街(现大同工务段)。当时,受分局管界影响,除大同城区的学生外,还有来自于包头、呼和、集宁、丰镇以及张家口等地的住校生。1963年4月,学校迁入现址(大同市城区操场城街)。

建制沿革

1956年建校时只有初一年级,招收352名学生,编成8个教学班,教职工58人,校名“大同铁路职工子弟中学”。受左倾思想影响,学校曾在1958年上半年把初一年级较好的学生集中成两个“跃进班”,加课时赶进度,试图学生“跃进”毕业,但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做法很快就停止了。 1960年秋季,学校始设高中部,至此,大同铁一中才正式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在此间,铁中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停课,红卫兵大串联开始。1968年5月30日“大同铁路职工子弟中学革命委员会”成立。此后,学校开始实行“革委会”主任负责制。同年9月,“工宣队”、“军宣队”进驻学校,教师上山下乡。1969年,学校对学生实行连排编制。

1971年4月,大同铁路职工子弟中学改为铁一中,部分师生被抽出组成铁二中。1972年,学校取消连排编制,恢复教研组和年级编制至今。1977年11月,根据中央(77)45号文件精神,“工宣队”撤出,不久,又取消“革命委员会”机构。

1978年9月,学校完全恢复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下设教导处、总务处、政工室、人事室、团委以及少先队等机构。这种管理机制一直延续至今。

1956年建校时,卧虎湾校址校舍简陋,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极差。迁到现址后直到1987年,学校只有一幢教学楼(包括学生实验室两个、阅览室一个,多能容纳30个教学班),学生宿舍和食堂都是平房,供暖和就餐条件简陋。1987年和1998年分局又先后新建学生宿舍楼两幢以及同时容纳500人就餐的学生食堂。1993年,分局出资新建实验楼一幢,配备了设施先进功能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各两个,附带能容纳近400人的演播厅一个。1997年分局又投入巨资新建能容纳40个教学班的教学楼一幢。附有多功能微机教室两个、英语听力教室两个、学生阅览室一个、专用音乐教室两个。2000年分局出资设置交互式多媒体校园网,硬化操场,绿化校园。办公室配置了电脑、改善了体育设施、充实了学校图书和电教资料。到目前,在校学生人数达3000余人,共48个教学班。在职教职工168人。其中高级教师43人,中教一级教师65人,省级教学能手3人,市级教学能手31人,学科带头人4人,骨干教师9人,铁一中的办学条件已日趋完善。

铁一中从创办以来,在教职工中一直坚持铁的工作纪律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一直保持着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正是这种作风和精神保证了铁中四十多年来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的不断提高。1963年6月,首批高中生毕业,就有共计24名学生被高等学府录取。特别是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铁一中历年来被高校录取的学生逐年增加,在大同市市极重点中学中名列前茅。从1979年至2000年铁一中共计有7000余名初中生和5122名高中生毕业,其中有1800多名高中毕业生被高等学校录取。从1998年至2000年,铁一中高考达线率和录取率已连续稳居包括两所省重点在内的大同市城区中学第三名。2011、2012年高考铁一中取得市内前几的好名次.2012年铁一中中考取得全市名,其中达一中统招线49人,许同学以673分夺得全市中考状元,此外还有3名同学位居全市前五名。该校已连续九年中考成绩稳居全市前三名。

铁一中在改善办学条件、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还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抓紧抓好体育、德育、美育、劳技教育等,大力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从1979年至今,铁一中初高中各年极体育达标率一直保百分之九十四以上,学校建有足、蓝、排三支球队和田径队,代表学校参加大同市和分局比赛,并获得佳绩。

第二课堂丰富多彩成绩显著。1984年大同市中学生比赛团体名;1987年有7幅学生美术作品被大同市选送到日本展出;1987年北京路局中学生科技作品展览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三个。1998年至今,800多名学生参加了“希望杯”数学竞赛、山西省生物、物理竞赛、华语作文大赛、全国英语竞赛和山西省计算机编程赛,共计有180多名学生取得了各类奖励。1999年获大同市科协计算机系列活动团体三等奖;2000年被评为大同市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由于各种课程开设齐备,截止1992年学校为国家、省、市体工队输送81名各级运动员。从1997年至2000年,为高校输送美术和体育学生共计109名。有三名舞蹈队员被部队文工团选中,十余位音乐特长生被高校录取或破格录取。

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紧跟时代步伐,认真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目标,一手抓德育教育,一手抓教学质量。多年来在学校各届领导的率领下,全校师生员工励精图治,赢得了上级的表彰和社会的赞誉。

1985年----1987年被分局评为双文明先进单位、大同市科技活动单位;1989年获北京路局“七五”建功立业金奖;1989年获大同市中考教学成绩学校、大同市师德教育示范学校;1993年获大同市中考成绩单位;1994---1996年连续三年获大同市高考成绩学校奖、1994年被路局确认为教育质量一类学校;1999年获大同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示范学校;2000年获教育部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先进学校、路局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分局先进党支部。2006年成为大同市首批市级示范高中,2009年成为山西省普通高中示范学校.

如今,由于校风好、管理严、设施先进、成绩突出,铁一中已经成为在大同市中学生向往和各界家长放心的学校。铁一中以自己的奋斗历程和的业绩所折射的魅力吸引了一批更比一批好的生源,这种良性循环带来的效应昭示着这所学校美好的前景。

健康·发展

诠释:

健康:健康体现在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即体现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上;又体现在以规范的管理,良好的风气,德智同长的效果和健康发展的学校赢得社会和学生家长的认同。学校健康的本质在于以创新为本、以质量为本、以育人为本。创新是动力、质量是核心、育人是目标。

发展:发展赋予师生以身心发展、体能发展、行为能力的发展、求知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发展、审美情趣的发展、爱好兴趣发展等含义;赋予学校全面发展、整体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走上健康发展轨道的寓意。学校发展的本质在于作到规范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规范是前提,科学是保障,和谐是目标。

执著于事业,诚挚于人生

诠释:  热爱教育事业,专心致志,心不旁骛。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埋头苦干,孜孜追求。  热爱人生,诚恳做人做事,真挚待人接物。

砺志、勤奋、文明、健美

诠释:

砺志:人的意志不是天生坚强而恒久的,而是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断磨砺和锻炼形成的。砺志就是勉励师生勤于耕耘,奋发进取,磨炼意志,以形成坚定的志向,坚韧的品质,坚强的毅力。

勤奋:激励师生不懈努力地去工作和学习,追求上进,达到目标。以勤为本,以勤为要,实现人生理想。

文明:是指较高物质生活水平或较高文化修养。是对思想品德、校园文化和道德风尚的要求,希望广大师生文明礼貌,诚信待人,弘扬民族精神,塑造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健美:健康之美美,运动之美美,勉励师生参加运动,强健体魄,幸福工作学习生活,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

诠释:

1、椭圆形的轮廊尤如幼苗成长的苗圃,寓意校园是人才成长的摇蓝。

2、天空中比翼飞翔的大雁,既象征着学生鼓满理想的风帆,人才辈出,又是“同铁”两字汉语拼音个字母的缩写T(同)T(铁)。

3、中间蓓蕾既是幼苗茁壮成长的艺术象征,又是“一”字拼音个字母的艺术体现。

4、下边翻开的书页,既象征着这是一个教育学习的场所,又是“中”字拼音个字母的艺术描绘。

5、整个图案用艺术拼音组成“同铁一中”。

6、校微的标准色为绿色。寓意同铁一中是一所培育蓓蕾的“苗圃”,是一所放飞鸿雁的“摇蓝”,是一所读书求知、做学问的“绿色校园”。具有深邃的寓意和远大的希望

免责声明:
此页是生活办事服务信息。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单位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