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华城旅游景区

阅读:2 页面更新时间:2016-08-05 08:09
企业介绍

巩华城城方形,南向,边长各1000米,占地1500亩,城高10米。城四面有门,皆有石匾明永乐时曾在此建行宫,作为皇帝巡狩和后代子孙谒陵停留处南门内名巩华,外称拱京,东门名镇远,西门名威漠,北门名展思。现城门尚存。行宫及城墙已毁

历史文化

    明代皇帝北征及谒陵巡狩驻跸之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昌平区沙河镇内。明永乐十九年(1421)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随即在此建起一座行宫,作为皇帝巡狩和后代子孙谒陵停留之处。正统元年(1436)行宫被水冲毁。嘉靖十六年(1537)世宗驻沙河,礼部尚书严嵩奏请建城及修建行宫,驻兵防卫。嘉靖十七年动工修建,十九年完工,御赐名“巩华城”。城呈方形,占地面积约1平方千米,城高10米,每隔16.7米建一垛。城以行宫为中心,南北、东西各长1000米,辟四门:南名“扶京”,北名“展思”,东名“镇辽”,西名“威漠”。各开3门洞,制如京师午门。城外有围城浚池,宽6.7米,深3.3米,并于四门浚池处设吊桥,上建城楼。扶京、展思两门各设千斤闸3座,镇辽、威漠2门各设千斤闸1座。各门匾额均为汉白玉制成,除南门置在瓮城外,其余均置在主门正门上,“巩华城”额匾设在南门主门上,各城门字均为严嵩手书。行宫建在城内正中偏南,为防水患,地基高于内外城池。行宫占地面积24012平方米,南北宽150米,东西长160米。行宫南墙迎扶京门辟3座门,汉白玉石甬路直铺城下,东、西、北三面各辟1门。宫墙内正中建殿堂1座,制如长陵祾恩殿,为帝后灵柩停放之所。左右殿堂为帝后寝宫,周围群房为文武大臣、太监歇宿之处。自重建行宫并筑城后,开始以勋臣所守。嘉靖二十八年设副总兵守御,后改设守备。明朝皇帝多次御驾亲征都曾驻跸于此。隆庆六年(1572)穆宗调军士疏通巩华城外安济桥到通州渡口的温榆河长达75千米的水道,并在巩华城北门内建“奠靖仓”,于城外东南处修复元代时期的临水泊岸,供运送御用物资。清代一直派兵戍守,称“巩华城营”。康熙十六年(1677)行宫设为“擀毡局”。乾隆八年(1743)北路厅捕盗同知衙署即在巩华城,旧址在城内南门里西侧城隍庙东。清朝末年,巩华城逐渐破败。光绪二十六年(1900)巩华城遭八国联军抢掠焚烧。1939年大部分城墙毁于洪水,存城门洞4个、瓮城及部分城墙。2004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为所存东、西、南、北四个瓮城城墙外侧墙皮各向外延伸20米的范围(包括瓮城内部所围合的面积);城东南角及城东侧古城残留部分墙体外皮范围内。

风土人情

    不要去挖旧城墙角


--------------------------------------------------------------------------------------
开放:0:00-23:30
--------------------------------------------------------------------------------------

免责声明:
此页是巩华城旅游景区的介绍页面,并非官方站点,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企业资料
    企业名称: 巩华城旅游景区
    商铺版本: Mip版 手机版
    企业地址: 昌平县沙河镇东
    企业电话: 69744656
    所在地: 北京
    企业类型: 企业单位 (服务商)
    保证金: 已缴纳 0.00
    注册年份: 2000
企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