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山古遗址旅游景区

阅读:3 页面更新时间:2016-08-05 13:48
企业介绍

福泉山昔处东海之滨,控江锁海、山峻水急、舟过易覆,又因形似,故号覆船,后以井泉甘美,易今名。古人因道者薛冷云曾在此终老,俗呼薛道。清光绪县志载:"福泉分县时,有山五,独以福泉名者,重之也。宋府志云,福泉山无片石,亦土山之类。今案,山后有石,山前堆土,多而平坦耳。"可见光绪年间,后山曾有石的。现今的福泉山,只有高七米,南北宽八十四米,东西长九十四米,座落在重固镇西市。千万年来的陆海变迁,繁忙的地壳运动、火山爆发、岩浆翻滚,造就了福泉、北干、佘山等九峰十四山。新生年代第四纪后,上海地体下降,海面相对上升,在江流海潮的作用下,带来泥沙的不断堆积,给长江三角洲形成了大片冲积平原,冲积厚度高达数百米,有的高山变成丘陵,有的被没入水中,在海边的福泉山则被埋人土中,成了息壤(传说中一种生长不息的土壤),神奇的山石到底有否,须待来日勘探后才能证实。福泉山上原有朝真道院,福泉禅寺,柘泽庙,土地祠,旁有陆将军墓《陆机墓》积善堂,戴庵等,屋宇连片、竹木成林、环境幽静、景色迷人。惜在清未民初,屡遭兵焚,山中古建筑,毁坏殆尽。1962年,市、县博物馆在福泉山区作考古调查,发现山周有古代的石器和陶器,逐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在八十年代,由市文管会、博物馆组织了四次有计划的发掘,出土了2800多件远古和近古时期文物,其中有不少比较珍贵,曾在国外展出过。1982年被市政府命名为"福泉山古文化遗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范围包括整座福泉山及其周边200公尺。2001年6月25日,福泉山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在解放日报,文汇报予以公布。同年8月11日,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为福泉山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揭牌剪彩,区、镇主要领导参加了剪彩仪式。本世纪八十年代初,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发掘、福泉山古文化遗址中先后发现了诸如6000—7000年的三处红烧土和其他文化遗存,这与河姆渡出土的祭祀碑同一类型,属于原始社会净土祭祀的遗留物以及马家浜文化类的石器、陶器和兽禽骨角制成的生产工具和玉饰以及妇女随葬品多于男子的现象,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渔猎生活的原始文化;5000—6000年崧泽时期的磨制石器、有孔石器、骨镞、骨匕、牙手镯、玉饰、陶纺轮,可供20人食用的夹沙大陶鼎和鼎旁稻谷遗存和以男子为中心的葬式,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渔猎为主转化为农业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开端;4000—5000年良渚文化时期的精美石器,有原始文字符号的陶器、玉器及牙雕等,其中的以石美沙岩为原料的石斧、石铖等精巧度与光洁度几乎可与玉璧等同,特别是一批精美的玉钺、玉斧、玉璧、玉琮、玉锥形器、冠形玉器和雕刻等的制作工艺,已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掌握了浮雕、园雕、镂空及抛光等技巧。一些细刻的玉琮有三个浮雕层次,文饰虽细如毫发,但线条流畅,是我国新石器时期的玉雕工艺中的瑰宝。连同二座人殉墓和陪葬物的发现,反映了原始氏族社会转向奴隶社会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随后还出土了一批商、周、战国、秦、汉、唐、宋年代的文化遗存,从而反映了由奴隶社会转化为封建社会的近代古文化。由于福泉山古文化完整地保存了一方有黄褐、灰褐、灰黑、青灰、黄土等五色土层的文化遗存,以及远古到近古时期的大量文物,故被考古专家们誉为是"古上海的历史年表","中国的土建金字塔"。福泉山古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她的发现,不但充实和发展了河姆渡、马家浜、崧泽、良渚时期古文化的遗址,而且对研究长江流域下游人类发展史和上海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历史文化

    1951年5月底,松江专署文教科申世铭来县文物调查,在重固福泉山周围发现印文硬陶和原始瓷片。1959年市管会派黄宣佩、孙维昌、杨辉等来青浦福泉山等15处进行文物古迹普查,陆续在山周四边沟渠中发现石刀、石斧和陶片。1962年秋,市文管会和县博物馆经过考古复查,对福泉山、骆驼墩等处古文化遗址作了肯定。1977年重固中学师生在福泉山旁边的田间劳动时,发现崧泽文化陶器,于是当年12月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将福泉山古文化遗址列为上海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11月2日--12月1日,上海市文管会在福泉山四周农田中试掘,开深沟15条,面积130平方米,出土文物多属商、周时期至良渚、崧泽、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文物;1982年8月在重固福泉山发现石器和玉壁后,9月613--12月18日市文管会考古部到福泉山进行试操性发掘,开5X7米探方7个,揭开面225平方米;1983年12月1日--1984年1月24日市文管会考古部又在福泉山5X10米探方20个,揭开面积1000平方米,二次发掘清理崧泽文化墓葬16座、良渚文化墓葬10座、战国墓3座、西汉墓46座,出土玉、石、陶、骨器达1000余件;1986年12月经报国务院文化部批准,进行第三次发掘,又掘5X10米探方16个坑,清理崧泽文化墓1座,良渚文化墓15座,唐墓1座,西汉墓50座,宋墓1座、出土玉、陶、骨、铜、铁等文物1000余件,并发现了良渚文化人殉墓葬。1988年10月13日,上海市市长朱榕基,市委副书记吴邦国、杨堤、曾庆红等领导来青浦考察文物工作,重点视察了福泉山、青龙寺、陈云旧居和县博物馆陈列室。1979年到1986年的一次试掘和三次发掘,先后揭开面积约2000平方米,共清理了崧泽文化墓19座,良渚文化墓30座,战国墓4座,西汉墓96座,唐、宋墓各1座,共出土文物2800多件,并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前属马家浜文化的泥质红衣陶鸡冠耳残片,夹沙陶腰沿釜残片等。现暂定发掘资料和出土文物由上海博物馆和青浦博物馆陈列,市博物馆还拍摄了福泉山古文化遗址录像片和举办了福泉山遗址出土文物展览。其中有些珍品曾在美国闻名的大都会博物馆和德国汉堡展出。1984年5月4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在福泉山前立“福泉山古文化遗址”碑,并规定山周边200公尺为保护范围,福泉山古文化遗址开挖后,先用铁丝网围圈,现已建起围墙加以保护。

风土人情

    昔福泉山区,面临东海,背靠群山,中是沼泽地,自然条件优越,先民们在这一地区,择高而居,既可上山围猎又可出海捕鱼,走出家门就可刀耕火种,发展农牧生产,得天独厚的福泉山人,用树木、芦苇、茅草等野生材料筑起低矮的住房,以躲避风雨,防备野兽侵袭,开始过起渔猎兽牧生涯。为了生存繁衍,福泉山人上山采石,制成锤击,刮削取火,研磨的工具,有时甚至到远处选取硬度的石料来加工制作,还到河谷海滨拣需要的石英岩、卵石等各种石材作石斧、石凿,用来松土,整地耕种,用石斧开伐树木,击毙野兽,用茅和镞来杀伤野兽,用纺轮来捻线结渔网,石器上大多钻有圆形的孔,便于捆绑的佩带。当时的福泉山人还会制作陶器,制作多种网坠,实用和造型都很注意,方形的有绳槽,圆形的两端有直槽,橄榄形的中间有贯穿孔,把它们系于网的下端,这样撒网时,渔网下端因悬重而张开,就可以捕到更多的鱼,我们今天渔网还用这个原理,就是先民们的创造。后来,动物的骨牙也被巧妙地利用,经过劈折、削磨,制成各种形式的镞,细长的一端磨出尖锋,一端保留原来的骨关节,作穿刺缝缀的工具。獐的牙用来磨制成牙刀,内侧为刀刃,用以切割食物。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福泉山人的勤劳和智慧生产有了发展,生活有了改善。在5000年前,福泉山人已由渔猎为主,进而以农牧业为主,同时,手工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时的福泉山人已懂得利用居住地周围的小块土地,平整为牧田,按照不同的季节分别栽种粳稻和籼稻,收获后用石块或陶拍脱粒和去除谷壳,同时把种子用陶器储存起来,他们还捕捉着当时众多的梅花鹿、四不象獾、水獭、獐、水牛等各种野兽;捕捞鱼、龟、鳖、虾、蟹等美味水产,需要的时候还可以随手采摘杏、梅、桃、桔等野生果实,‘用来改善和丰富他们的生活。并根据福泉山遗址出土的古灶塘来看,当时的福泉山人已经以熟食为主,不管是动物或植物大都煮熟后食用了。在衣着方面,当时的福泉山人已掌握了用纺轮捻线的生产技术,还制作了骨锤,除了编结渔网外,还能用线凭借骨锤穿引缝缀兽皮植物叶子或用线交错编织成衣服,遮蔽身体,抵御寒冷。同时,从当时制作的陶器上压划的纹饰、符号、图徽,可以推出人们已能利用植物纤维捻成编织衣服。并从八十年代在遗址出土的石镯玉块、玉璜、玉琮、玉壁来看,早在五、六千年前人们已经开始用玉石来美化自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墓中出土的一批玉器,雕凿和加工已经自成体系,精美的造型别致多样的款式,几乎可以与当代玉器媲美。由此可见,远古时期的上海人——福泉山人,通过艰苦的生活磨练,为上海古文明作出很大的贡献。


--------------------------------------------------------------------------------------
开放:8:30-16:00
--------------------------------------------------------------------------------------

免责声明:
此页是福泉山古遗址旅游景区的介绍页面,并非官方站点,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企业资料
    企业名称: 福泉山古遗址旅游景区
    商铺版本: Mip版 手机版
    企业地址: 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福泉山路658号
    企业电话: 021-59785535
    所在地: 上海
    企业类型: 企业单位 (服务商)
    保证金: 已缴纳 0.00
    注册年份: 2000
企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