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是<宁波斯民小学>介绍页面,非官方站点,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信息

宁波斯民小学

阅读:7 页面更新时间:2016-07-02 15:06
单位介绍
宁波斯民小学位于,学生在学校能够受到良好的、正规的教育,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比较主动、充分、和谐的发展。由于象山民塾、斯民小学办学早而新,在诸暨教育事业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1949年后,校长、教师由人民政府委派。1959年学校改名为“斯宅公社中心小学”。后改为“斯宅乡中心学校”,负责领导全乡中小学。1994年下半年,斯宅中心学校迁往上泉初中办公。1995年经诸暨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复“斯民小学”原名。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师生俱增。在上级部门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学校适时提出“广交友、求发展"的工作思想,争取社会力量、外部力量的支持,改善办学条件,发起重建斯民校舍,得到众多斯民校友的响应,纷纷捐款。校友、台胞斯孝坤先生慷慨解囊,出资100多万建成教育楼、生活楼各1座,并设立“斯金水周香云奖学金”。台胞斯什企先生出资6万多元,建成“什企图书馆”,从而基本解决了教学楼、生活楼破旧,教学资料缺乏的现状。尚有老教学楼及门台仍旧破旧不堪,随时都有伤人之虞,为此,学校多次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和反映。乡党委、政府对此重视,多次来校检查并及时报告诸暨市人民政府、诸暨市教育局。2003年10月中旬,市长张仲灿带领有关部门领导来斯宅乡调研教育工作,实地考察了斯民小学,充分肯定斯民这所百年老校长在诸暨教育史上的特殊地位,提出了“一手抓学校学生安全,一手抓百年老校的维修”,当即拍板,由市政府出资30多万元维修斯民小学,经过紧张的俩个月施工,全面、彻底修葺好老校舍,并恢复了康有为题写的“汉斯孝子祠”门额。因斯民小学校训“公诚勤恒”匾额在文革中被毁,现由中国美院教授、西冷印社副社长刘江重书。

“斯民小学”小民由前《人民日报》社长邵华泽题写。校内新种许多珍稀树木,整个校园面目一新。2003年11月,斯民小学被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学校现有9个教学班,1个学前班,400多名学生,20名职工。配有生理化实验室、音体美电教专用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协作,从规范管理入手,努力创办特色学校,形成“文明、勤学、进取、创新”的良好校风。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双龙杯书法大赛组织先进集体、诸暨市文明学校、诸暨市先进集体、诸暨市“手拉手”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
此页是生活办事服务信息。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单位资料